- A+
五十岚大介创作了许多别具一格的同名漫画作品,其中有《心理游戏》(2004年)、《钢筋混凝土》(2006年)等,以及与STUDIO4°C合作制作的剧场版长篇影漫《海兽之子》。虽然被摄人心魄的画面感所吸引的人很多,但另一方面,故事情节和角色台词等地方令人颇为费解,从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本篇文章将从作品《海兽之子》的主旨和表现手法等去思考引起赞成和反对的原因,深入这些谜团进行探讨。
表达世界的“感觉”


在原漫画作品《海兽之子》中,最吸引人的是其极具张力的描绘手法,但可能谁都无法立刻理解其中的魅力。因为漫画中有使用圆珠笔涂画的地方,乍一看,像是一幅杂乱的画,这就会让人觉得漫画家的绘画技法很笨拙。
问题是,什么是“擅长绘画”?在五十岚大介的作品中,与其说他的漫画风格中有着流畅华丽的笔触,或是按照准确旋律进行演奏的工匠式漫画制作,不如说他是将在现实世界中获得的灵感和感觉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擅长绘画”不仅仅只是将现实转换成“符号”,而是绘出来的画有其根源性的存在意义。
艺术家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立体性地捕捉,感受对象的质感,才能真正地将所描绘的对象描绘出来。这样一来,读者便能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雨点落在脸上,赤脚踩着随波涛移动的沙子,躺在空无一人的教室时感受地板传来的温度等,即使没有在现场,这些场景也会像魔法一样向你扑面而来。


线越多,作画就越费时间和劳力。除人物外,海龟、珠贡、海豚、鲨鱼、鲸鱼等海洋生物的描绘,在使用3DCG技术的同时,还用多量化的个体数和切割数来生动地表现出生物周围的水花和泡沫。
例如,原作令人印象深刻的暴雨中,14岁的主人公琉花骑着自行车的场景就非常精彩。刚开始仅仅只是雨水拍打在少女身上的感觉,下一秒少女就似乎瞬间融入雨中,从感觉到幻想,剧情衔接紧凑,令人拍案叫绝。

“海兽之子”所表达的思想

琉花看到两个少年用着超越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觉得很不可思议。例如,鲸鱼和海豚利用超声波,像图画一样在一瞬间便能传送出复杂的信息。相对的,她产生了为什么人类必须要准确流畅地进行交流的疑问。琉花被作家赋予的缺点和问题,实际上是所有人类或多或少都共有的通病。
如果宇宙的物质构成与人类相通,那么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和宇宙很可能是“相同的东西”。这样一来,地球上存在的所有东西,应该都和人类相同吧。作品展现了因为抱着“和自己不同”的想法而互相伤害的人,总有一天能够相互理解的美好愿景。


但是,将琉花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放在主轴上时,同她在海洋中遇到的事件的鲜明落差,也确实让人觉得跳跃性太大。既有SF作品的表现形式,又加入了宗教仪式的感觉,使得琉花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的同时,又令人觉得不太现实。
在《新世纪福音战士》中,主人公真嗣的精神世界仿佛近在咫尺,轻易便能领会。这部动漫中的《AKIRA》和《王立宇宙军奥尼阿密斯的翅膀》,以及松本大洋近年来的漫画作品中,都采用了外向印象的手法。

关于《海兽之子》的说明很少,很难让人理解。就其意义而言,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前所未有,倒不如说是在多个作品的基础上,加入了不同领域的要素,同时再进行调整而形成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某个系统的漫画以及动画的集大成者。
引起了很大争议的原作品《海兽之子》


具体来说,就是让人感觉电影只是在传递作者的思想。作者那些超越常识、意味深奥的内容其实没必要放在电影作品中的。这样一来,如果大家不能理解原作品的话,就不能很好地接受影片。这或许也是恶评如潮的原因之一吧。《海兽之子》的世界中,描绘的是作者彻底理想化的世界,乍一看觉得太过宏观,但其实不过是微观的一种映射。
如果要制成动画作品的话,本来是应该去改善这些部分的。如果不在改编原作品的时候思考观众的接受度的话,或许就失去了改编的意义。也许有人会说“这才是STUDIO4°C”,但是影片如果能够更实在、更富有人情味地表现出人物特质的话,更能让观众对作品中的世界产生兴趣。

在原作品的电影动画化过程中,如果改变角色,改变设定的话,肯定会被部分人所不喜。但是,如果制作者一味地从粉丝的观点去考虑制作作品,就会错过将作品传达给更多的观众,将原作品推向更优秀的领域的机会。如果是宫崎骏或者汤浅政明导演这部作品的话,可能就会产生与原作品所不同的东西吧,所以说导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 我的微信号
- 扫码添加
-